高考结束,考生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假期,也即将步入人生的新阶段。在尽情享受假期的同时,一些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,这份普法小贴士,请考生和家长朋友们查收。
朋友圈“晒照”有风险,个人信息要藏好
查到分数的瞬间、录取通知书到手的那一刻……这些人生高光时刻,不少考生或家长喜欢拍照分享到朋友圈。但要注意,准考证、身份证、考生号、密码、成绩单、志愿填报纸质表、录取通知书等包含个人重要信息的物品或页面,不要晒到网上,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。在查询成绩、填报志愿、录取等环节,要通过官方指定的渠道和平台进行操作,切勿轻信来历不明的短信、电话和链接,防止被诈骗分子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。
常见的高考诈骗手段有:“提前查分”“内部指标”“补录名额”“发放助学金”等,遇到此类情况,务必保持冷静,及时与老师、家长沟通核实,不要轻易转账汇款。
风驰电掣别上头,安全出行不“狂飙”
高考结束后,不少考生会选择外出聚会或旅行放松心情。出行时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,骑行时佩戴好安全头盔,过马路走人行横道,切勿闯红灯、逆行。如果驾驶机动车,必须取得相应的驾驶证。未成年人驾驶机动车不仅危险,还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》,一旦发生事故,将承担严重后果。若发生交通事故,应及时报警并联系家长,保护好现场,配合交警调查处理。
兼职“高薪”是陷阱,打工防骗需谨慎
假期中,有些考生想通过兼职锻炼自己、赚取零花钱。在寻找兼职时,一定要提高警惕,选择正规的招聘渠道,仔细甄别招聘信息,切勿轻信“高薪轻松”“先交钱后入职”等虚假承诺。要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协议,明确工作内容、工作时间、工资待遇、支付方式等关键信息,避免口头约定,以免发生纠纷无法维权。同时,不要随意将身份证、学生证等重要证件抵押给用人单位,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。如果遭遇拖欠工资、非法用工等侵权行为,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。
理性合理消费,拒绝非法网贷
准备进入大学,同学们的购物需求会增加,但在消费时一定要理性,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合理消费,切勿盲目攀比、过度消费。要警惕各种“校园贷”“套路贷”陷阱,这类贷款往往打着“低息”“快速放款”的幌子,实则隐藏高额利息、手续费和违约金,一旦陷入,可能会背负沉重的债务,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,甚至可能遭遇暴力催收,威胁人身安全。如果确实有资金需求,应优先向家长沟通,或者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。
最后,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度过一个愉快、安全、充实的假期,顺利开启人生新征程!未来,愿你们在法律的护航下,乘风破浪,追逐梦想,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篇章!
-END-